Thursday, 12 June 2008

论“党性”与“人性”



近段时间,大陆部分民众民族主义情绪高涨。香港枢机主教陈日君警告:大陆的民族主义可能走向法西斯化。

愤青思维,是中共“党性”的体现。中共强调“党性”高于“人性”,是“党员最高的思想觉悟”。从小学教育开始,中共就注意加强对“党性”的灌输,而在教科书中“人性”二字不见踪影,以至有人甚至不知人性为何物。共产党也强调“爱”,但这种“爱”是畸形的爱,这种爱的根源是仇恨。没有对“敌对势力”的仇恨,就没有对共产党忠诚的“爱”,不仇视西方国家,就不算“爱国”,这一事例,在抵制家乐福的行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。不少民众因为反对抵制家乐福,就算“卖国贼”。可笑的是,保护火炬的金晶,受到了广泛的赞誉,被称作“英雄”,但当她表示不抵制家乐福时,形势来了个180度转弯,一夜之间就被网民称作“卖国贼”。愤青的做法,实在可笑,连中共都看不下去了。

我们不要畸形的“爱”,这是一种不健康、非理性的爱。“爱人不可虚假”,真正的爱,应该是发自内心,无条件的爱。当谈到六四问题时,有的民众认为中共根本不需要道歉。这就涉及到了“人性”的问题,如果一个人确实不知道那一段历史,责任也就不在他身上,但现在的情况是:部分人知道这一段历史,知道当时的广场血流成河,却站在中共的一边,说他们“被反华势力煽动”,姑且不论他们是否“反华”(共产党通常将反共和反华相等同),仅仅因为政见不同,就一定要赶尽杀绝,显然是不合理的。一个稍稍有包容心的人也不会这样。现实的中国却恰恰相反,人们往往因为“爱国”而掀起莫名的狂热,不经过思考便一哄而上,这明显是非理性思维在作怪。在国内网络上更是如此,稍微发表一点不同的见解,就有可能陷入无休止的口水战,网民们拼个你死我活,不留反对者任何余地。现代社会应该允许多元化,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。中共也在国际社会上讲“多元”,称其制度为世界多元化的一部分,欺哄世人,为其独裁制度开脱,但中共却不允许人民“多元化”。

中国人民需要爱,需要人性,需要理性。只有破除中共的定势思维,才能走出狂热的怪圈。

1 comment: